师德师风
师者风范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德师风 >> 师者风范 >> 正文

柴立元:做学生的引路人,为保护绿水青山而奋斗|中南师范(三)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07日 16:39    浏览次数:


辛勤耕耘在教书育人第一线,寓教育于科研,寓教育于日常,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他将学生引领到学科的前沿探索未知世界,他将爱国情怀厚植于学生心中,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他是引路人,带领学生们为保护祖国的绿水青山奋斗终身。

—— 题记

柴立元,男,汉族,1966年9月生,中共党员,中南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扎根教育28年,对接国家环境保护重大战略需求,领衔组建冶金特色的环境工程学科,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他精研教学方法、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培育师资队伍,扎根在条件艰苦的冶炼厂一线培育人才,不仅领衔环境科学与生态学进入全球ESI前1%、冶金工程入围全国双一流A+学科,还带领教学团队入选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以及首批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他将理想信念厚植于学生心中,引领学生为创造山清水秀的大美中国不懈奋斗。他突破含砷多金属物料清洁冶金、冶炼废酸资源化治理、重金属废水净化回用等多项创新技术,推动了我国有色行业产业转型升级与绿色发展。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等荣誉,当选中国共产党十九大代表。

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组建学科,科研一线育人才

1999年,柴立元以优异成绩从日本访学归来。当时有色金属工业飞速发展,污染问题已日渐凸显,随着国家出台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防治重金属污染,保护绿水青山,已经成为我国重大战略需求。对接重大需求,柴立元领衔组建了冶金特色的环境工程学科,着力培养冶金环保专门人才。

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都需要平台支持。柴立元抓住机遇,依托中南大学冶金学科的优势,构筑了“国家环境保护有色金属工业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系列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通过搭建平台、引进人才、打造一流师资队伍,进而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推进成果转化打下坚实基础。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柴立元认为只有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扎根在艰苦的冶炼厂一线才能磨练意志、锻炼品格、提升综合素质。

在研发“重金属废水生物制剂法深度处理技术”时,柴立元带领学生们用彩条布在厂房边搭起了简陋的“实验室”,十几个人同吃同住,轮班守现场,日夜调试。与他一起的学生从来不叫苦叫累,主动要求延长时间,多承担任务。学生们说:“柴老师在外面比我们干得多,能吃苦,看见他那样有激情,我们很受鼓舞,进步也特别快。”

在观察和调节药剂流量时,污酸中的二氧化硫常会逸散出来,弄得人鼻涕直流,咽喉难受,做实验时只能深呼一口气做事,再赶紧反身吸气。在这样的条件下,柴立元带领学生们一遍遍地尝试,一遍遍地总结调整,毫不畏惧,越战越勇,他鼓励学生,“科研工作,没有不辛苦的!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不畏艰险,总能为国家做出点事来。”

柴立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在现场启发学生的思维。“我们为什么能够找到微生物处理方法?因为我们在污染的现场找答案。治理铬渣,我们就在铬渣的污泥中找办法。哪里有毒物,哪里也一定有解毒的线索。”这种哲学中相互共存,相互转化,“相生相克”的道理对同学们启发很大,在后来的微生物驯化中,学生们举一反三,获得了很多灵感和探索成果。

经过师生们艰苦卓绝的攻关,“重金属废水生物制剂法深度处理技术”研发成功。如今,这项技术已成功应用于100多家大中型涉重金属企业的近200项工程,实现年处理重金属废水超过1亿立方米,解决了有色冶炼清洁生产过程终端污染治理环节的重大工程难题,成为行业标杆。2011年,这项技术摘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十年磨一剑,一批批学生在科研一线成长起来,环境工程学科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先后获环境科学与工程硕士点、冶金环境工程博士点、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进入全球ESI前1%;冶金工程入围全国双一流A+学科。柴立元领衔的重金属污染防治创新团队已成为拥有25名教授的40多人大团队,先后入选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以及首批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柴立元带领师生们又相继组建了“重金属污染防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面向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产业的科技服务业试点”“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有色冶金资源综合利用专业委员会”等国家级平台,研发形成了从重金属清洁冶炼源头减污、“三废”污染物治理与利用、重污染土壤修复全过程核心工程技术,基本形成了有色冶炼行业的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体系;其中“有色冶炼含砷固废治理与清洁利用技术” “冶炼多金属废酸资源化治理关键技术”分别获得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柴立元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8项。

做学生创新思维与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模式育人才

柴立元对待教学工作总是满腔热情、一丝不苟。他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现代冶金环境工程学》《清洁冶金学》等6门课程,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重视夯实基础,培养能力,激发创新。

在一线做项目时,如果发现典型性的亮点,他会拍照记录,带到课堂与学生们分享。每一次上课他都精心准备,保证课程与时俱进、对接前沿。学生刘明人说,“柴老师讲课充满激情,信息量大,生动幽默,我们收获很大。课后,柴老师还会和我们聊很久,启发我们多想、多做。”

他允许学生与教师有不同看法,激励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问题。他总是会在课堂上与学生对话时,捕捉到学生哪怕是偶然显现的某些有价值的创新观念,并及时给予指点,这些话题后来就成为了学生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学习和研究的课题。“柴老师经常会提出大胆前卫的假设,听起来像是‘异想天开’,但他鼓励我们一定去做,去深入研究。”学生金林锋说,“坚持了几年,那些听起来很神奇的新材料真的做出来了,和我们设想的效果差不多,这让我们很自豪,也很感谢柴老师前瞻性的启发,他让我们敢想、敢做,相信自己能成为一个‘大牛’。”

在柴立元看来,大学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全新的教学观,改变传统的“桶论”教育模式,转换为将学生引到水源边让其学会自己汲水和取水的“引论”。同时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好的学习和科研条件,为学生将来的发展考虑,让他们在良好的科研氛围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作为冶金与环境学院院长,柴立元坚持国际化办学理念,坚持“外部拓展”与“内涵建设”并举,持续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科研机构等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为青年学生创造最好的科研学习条件。

在柴立元的领导下,学院与国际顶尖冶金企业奥图泰(芬兰)公司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争取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专家和高水平团队。创建“有色金属清洁增值冶金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高水平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多次举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及未来冶金创新论坛,吸引一批优秀海外青年才俊加入师资队伍,学院目前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近一半。

同时不断扩大学生参加国际交流的比例,每年支持学生外出参加东亚资源再生国际会议、TMS年会、亚太催化大会等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推进多元化的学生海(境)外经历拓展平台建设,支持学生赴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知名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或短期访学。

通过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与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柴立元指导的本科生获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金奖、银奖,湖南省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挑战杯”一等、二等奖等;培养的研究生获教育部学术新人奖、湖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湖南省“芙蓉学子·榜样力量”、中南大学“十佳学子”等荣誉;他编著《现代有色冶金环境工程》《Arsenic Pollution Control in Nonferrous Metallurgy》等著作10余部,主编的《冶金环境工程学》《环境影响评价学》等教材,分别获中国有色金属图书奖二等奖、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协会优秀教材二等奖;他参与完成的“资源型行业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所带领的教师团队获评“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和“首届湖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他深受学生们喜爱,先后获中南大学教学名师奖、研究生最喜爱的导师奖以及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特等奖等。

他培养的97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及一大批本科生中许多都已经成名成家,成长为领导干部、教授及各行各业的骨干,毕业博士中1位任大学校长、1位任省环保厅副厅长,1人成为国家杰青,1人成长为国家优青。

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志存高远,理想信念育人才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柴立元深深体会到,要培养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不仅身体健康,更要精神健康。他一直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告诉学生“欲为学,先做人”。

“在中南,我受到的最好教育是把人生追求与国家需求紧密相连。我本科生刚入学的时候,柴老师就会让我们思考,我们的专业能够为自己和社会带来什么?在长期的学习研讨中,柴老师通过言传身教,把保护绿水青山的信念播种在我们心里,慢慢生根发芽,当我们遇到艰难困苦与功利诱惑的挑战时,能看到那束光,指引着我们鼓足干劲去坚守去追寻。让我们明白学习环保能为社会、为行业做出有益的事情,让我们的人生更有价值。”副教授颜旭说。

2020年6月,柴立元通过中南大学“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院士线上系列报告会,讲述自己的求学与科研历程,鼓励同学们在各个领域秉持爱国、质疑、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为祖国的强盛而奋斗,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绽放自己的青春光彩。报告会吸引了线上线下超过15万人参与,产生了强烈社会反响。

柴立元认为,环保是一项无法用金钱来吸引人才的事业,能吸引大家的,只有一样东西——理想和信念,重金属污染防治是个系统工程,整个团队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潜心研究、锲而不舍。做科研很难说谁比谁更聪明,而是要看谁更耐得住寂寞,谁更能坚持。我把这些情怀讲给学生们听:我们扎根于中国这块大地,就要踏踏实实地去帮助解决13亿人过上小康生活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保持中国第一的水平。当这个国家成功时,我们就肯定是世界一流了。

带着这样的信念,柴立元带领师生们以“工作狂”的模式奋斗着,加班是家常便饭,没有周末的概念,饿了,办公室就是食堂,吃完盒饭继续奋战;累了,办公室就是休息室,在椅子上稍微眯一会儿,就又精神抖擞地投身“战场”。学生们看到柴老师的工作状态很受鼓舞:“柴老师的工作永远忙不完,有时候连续工作几个小时都顾不上喝一口水,但他一直都保持着饱满的精神状态,为我们加油打气,有这样一位老师做榜样,我们特别有动力。”

在这种“拼命三郎”的工作作风下,柴立元带领师生们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自主开发了20多套移动式中试装备系统,可处理废水、废气、废渣等不同污染物,让技术便捷地进入企业现场诊断、中试孵化。这些移动式中试装备系统还为2010年北江铊污染治理、2012年广西龙江镉污染治理、2013年广西贺江铊污染治理等环境应急处置服务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如今,柴立元领衔“重金属污染防治创新团队”研发的系列创新技术推广至全国29个省份的200余家大中型企业,其中在铜铅锌冶炼行业的推广面(按产能计)达30%以上,社会与环境效益显著,为建设生态文明、打造青山绿水提供了重大科技支撑。“我们的技术每实施一个工程,就在地图上画一面红旗,希望红旗插遍全中国。”柴立元说。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11月4日视察他负责的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时,对其团队研发的重金属污染防治科技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一句朴实的话“宁可少活十年,也要不负习总书记的重托,将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做好,将教书育人工作做好”,真正体现了一位优秀教师的担当。

坚守人民教师职业操守和知识分子的报国情怀,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柴立元院士正引领着一大批冶金环保骄子,行走在科学研究服务人类的最前沿,书写着学术人生的灿烂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