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不多,但字字珠玑,直揭院感防控漏洞;不事张扬,好以实际行动,为学生率先垂范;身体不算好,却是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中的最勇敢“逆行者”,总在倾力力挽狂澜。他,就是以为国培养医院感染控制人才为己任,育得“桃李”保国安的吴安华。
—— 题记
吴安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主任委员、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培训基地负责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负责人,并担任《中国感染控制杂志》主编。
他是全国医院感染控制培训“第一人”,35年来以为国培养专业医院感染控制人才为己任。他领航医院感染控制“黄埔军校”、全国唯一的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培训基地,培养了近2万名专业人才。他的学生们像种子撒播在全国30个省240多个地市,“从无到有”建立起适宜当地的医院感染控制和培训体系。目前,全国一半以上省级院感质控中心主任、全国一半以上医院感染控制中心学科带头人都曾师从于他;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国家卫健委从全国抽调的10位支援武汉院感防控专家,其中7位曾师从于他。
他是率先垂范之良师,在疫情之初即独自逆行武汉,开设“战地课堂”为医务人员应急培训感染控制与个人防护。他是为数不多“打满全场”的专家之一,4个月来支援武汉、黑龙江、吉林3地,目前仍坚守在吉林。作为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医疗救治组院感防控组专家,他仅在武汉就培训了1.5万医务人员,为“创造全国支援湖北医疗队员4.2万余人无一人感染的‘中国奇迹’”做出了卓越贡献。他还牵头参与起草4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综合防控指南(国家标准);牵头、参与制定了12项国家标准,其中4项奠定了我国感染预防与控制方法论基石;作为主要参与者参加我国院感领域第一部国家政策《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制定。
领航院感“黄埔军校”,35年培养2万名感控“种子”
吴安华以为国培养专业医院感染控制人才为己任,早在1986年国家系统开展医院感染监控与管理工作的前1年,就走上了育才之路,填补了我国系统培养医院感染控制人才的空白;35年来,从“白手起家”到桃李天下,他成为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的“引路人”,近2万学员遍布全国。
院感无小事。虽着眼于小处、平时居于幕后,却是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最关键的环节,并且在传染病等“战时状态”中尤为凸显。因为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公共场所,也是各种病菌、病毒分布密度高的地方,极易发生感染,甚至暴发群体感染事件。而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控制意识与专业技能的高低,是决定这一重要防线是否牢固的关键。
“我国医院感染控制起步较晚,问题却日益突出,急需培养大批专业人才。教育发展应该与时代和国家发展同行共进,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医院感染控制人才,是我一生最有意义的工作。”吴安华说。
1989年,湘雅医院被原卫生部指定为全国唯一的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培训基地。从那时起,作为负责人的吴安华最早在国内开展医院感染控制的系统培训。
全国一半以上省级院感质控中心主任,全国一半以上医院感染控制中心学科带头人都曾师从于他,还有不少学员担任医院感染控制相关学术协会副主任委员、常委和委员等。有一半学员成为了骨干师资,如一颗颗医院感染控制“种子”,在全国30个省240多个地市生根、发芽、结果,建立起适宜当地的医院感染控制和培训体系。
2008年,当西藏山南市人民医院次仁德吉等10名西藏学员到湘雅进修时,他们甚至不太清楚“院感”是什么。这是当时西藏普遍的状态,没有一家医院开设了专门的院感科、没有一个专业的医院感染控制人员。甚至有些基层医院的消毒手术包,打开后里面竟然仍有干涸的血痕。这一状况,令吴安华很担忧。
在湘雅,吴安华白天带着他们查房实地教学,晚上给“零基础”的他们“开小灶”上课,从院感的重要性和最基本的手卫生开始教;学员回去后,吴安华还数次进藏实地指导,完全不顾身上装了3个心脏支架,戴着氧气瓶也坚持连续上好几天课;当地筹备质控中心时,吴安华更是从建章立制到规范指南,都手把手传经送宝。
面对当地特有的院感难题,吴安华总能指导学生因地制宜找出最好的解决办法。藏医惯用银刀开展“放血疗法”,但银刀易变形,为保护器械他们不愿用高温消毒。这带来了很大的院感风险,易成为乙肝等血液传染病的“温床”。
次仁德吉很头疼,但吴安华的一句话却让她醍醐灌顶。“换成浸泡消毒法怎么样?”在吴安华的指导下,次仁德吉反复调试消毒液的配方,监测消毒质量,最终达到了既满足院感要求、又保护器械的效果。
“吴老师总是能‘一语惊醒梦中人’,解决实际问题也是,带领我们走上院感之路更是。他是很多人的‘引路人’,引导我们把院感当做事业来做。”次仁德吉说。
目前,次仁德吉已成为西藏自治区院感质控中心委员,并帮助山南12个县均建立了院感中心,且都达到二甲医院的水平。她所在的山南市人民医院已顺利通过三甲,且从未发生过院感事件。
“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灵活思维的创新人才。只有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才能善于因时制宜,让创新成为推进医院感染控制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吴安华说。
“吴三多”实践教学,培育兼具严谨与大爱的医者
教书育人,立德为先。吴安华教学生的,绝不只是理论知识。更多的,是院感人严谨的职业思维和医者大爱。“多看病人,多解难题,多做贡献”,是吴安华最常跟学生说的。治学上,“吴三多”要求学生对任何与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的小事都要很敏感;对待患者,他讲的最多的就是“换位思考”。
吴安华的教学绝不局限于固定课堂,而是像一本“活教材”,在实践中随时教学。如何询问病史?接触患者后手卫生是否到位?如何与患者沟通?他总是结合特定的事例和场景,一一教授。而学生学到更多的,是来源于吴安华的言传身教。
有一次,吴安华发现一位病人在手术之后,眼结膜出现了充血现象,但没有分泌物,也没有任何不良反应。作为医院感染专业人员的他却警觉起来:会不会是细菌感染或者病毒感染?
学生有点不理解,吴老师是不是太“大惊小怪”了?然而,随后又相继有数位手术患者出现了相同的症状,气氛这才紧张起来。
为迅速查找原因,吴安华带领同事和学生们整天整夜地调查病人的手术记录、手术程序,查看手术器械、手术室环境,排查药品、针管、输液程序,查看病人的病史、饮食、过敏信息等等,但是都没有发现可疑因素。后来,他们几乎调出了当时所有进行过手术的病人资料进行详细分析,花了10天才终于发现其与一种生物制剂的一个批次有关。最后厂家反馈,药厂在生产这一批次制剂的过程中,在某一个环节少用了两层滤纸过滤,其他批次产品无类似情况报告。找到根源后,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当初我们以为的‘暴风雨’,竟然只是‘两张滤纸’的问题!”参与整个过程的一位学生感慨,“吴老师常说‘院感无小事’,总是要求我们抠细节、追根究底,就是因为凡是涉及到患者与医务人员安全的事儿始终都是大事。只有不放过任何小事,才能化隐患于无形,灭危机于萌芽。”
吴安华和他的团队每年要会诊5000多名患者。距进修已20年,甘肃省人民医院感染控制处处长张浩军仍清晰地记得,吴安华说的最多的,就是“换位思考”。
一次,一位患者经历了反复多次感染,情绪有些崩溃,对医务人员言辞也格外激烈。吴安华却没有反感,而是很理解患者当时的心情。他耐心地和患者沟通,安慰患者,并为患者买了午餐送过去。
这种事数不胜数。这些做法,学生们在书本上也学不到。但通过耳濡目染,这对他们后来的行医,有着极大的影响和触动。
三度逆行“打满全场”,垂范“一生所学,报效国家”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吴安华毫不犹豫,把他的课堂转移到了战地。他是最早支援武汉的逆行者之一,更是为数不多“打满全场”的专家之一。4个多月来,他三度逆行驰援武汉、黑龙江、吉林,至今坚守未归。他以实际行动向学生们率先垂范何为“一生所学,报效国家”。
作为国家卫健委新冠病毒肺炎专家组成员,吴安华在农历腊月二十七逆行武汉,成为湖南省首位北上抗疫医务人员。
坚守72天后,吴安华平安返湘。不想,刚结束医学隔离回家的第二天,又接国家卫健委通知,作为国务院新冠肺炎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专家,出征黑龙江。
待到黑龙江形势稍稳,“救火员”吴安华,第三度“逆行”了。这一次,他是以国家卫健委赴东北三省疫情防控情况指导组专家身份,到吉林省指导救治。
有人问他,这么拼命图什么?他回答,“不图什么,一生所学,报效国家,是我的责任和使命”。公字当先、矢志报国的湘雅精神已融进了他的血液,这是颜福庆、汤飞凡等一代代湘雅人言传身教传承下来的。
如今,这一家国情怀,也通过吴安华的“垂范”,成为了学生们最好的“爱国教材”,并内化成他们逆行的精神支柱和动力。国家卫健委从全国抽调的10位支援武汉院感防控专家,其中7位曾师从于他;他的学生、湘雅医院感染控制中心副主任李春辉正在非洲指导抗疫……
最危险的战场上,总能出现吴安华的身影。每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他都主动请缨、冲锋在前。先后被评为“抗洪救险先进个人”“抗击非典先进个人”“汶川特大地震救援成绩突出者”“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以及“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医院感染管理事业突出贡献者”“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先进个人”、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项目先进个人”、国家医院感染质量管理中心“年度先进个人”等。
战地课堂培训1.5万人,为援鄂医护“零感染”作出卓越贡献
吴安华站的“岗”,着实让人心惊,又心生敬佩。仅在武汉的72天里,他就开展近百场“战地课堂”,为120支医疗队的1.5万医务人员作感染控制与个人防护岗前应急培训,为“创造全国支援湖北医疗队员4.2万余人无一人感染的‘中国奇迹’”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这场战“疫”中,吴安华就是个行走的“高速旋转陀螺”。一方面,他要到各大医院,检查和指导感染防控工作。另一方面,他的“战地课堂”要设到各个援鄂医疗队中,为队员进行感染防控岗前培训。
“我们很多队员以前没有接触过传染病,吴教授的培训真的是雪中送炭,解决了我们最担心的事情。”广西第七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领队王海涛说。
有一天,吴安华奔波了268公里路程,做了6场培训。原以为,这是“创纪录”的事儿,却不想,记录又被他自己打破了。接下来的日子中,他有天讲了7场培训,总长达450分钟。一天培训了9支医疗队、1182名医疗队队员。
“我的职责,是要帮助一线医务人员建起‘安全防护墙’。我必须确保医护人员百分之百掌握防控知识,才能让他们上前线。”吴安华说。
事实上,培训之余,吴安华还会利用空余时间去各医院“蹲点”,查找实操中出现的问题,以便随时更新完善培训内容,给大家提供最接地气的培训。
而他在疫情初起之时,与其他专家一起熬通宵出炉的《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也因为吴安华和其他专家的“蹲点”,被不断细化,成为前线医护人员防止感染的“实用宝典”。更重要的是,吴安华短时间内在国家层面牵头、参与起草了其他3项疫情防控指南。这在疫情初期的关键时刻,为卫生行政部门做好参谋、为疫情防控争取了宝贵的应对时间。
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吴安华培养的一大批高层次人才,正活跃在各种医院感染控制战场。有的成为卫生行政部门专家,如早期进修学员葛洪已经担任省卫健委副主任,靠前指挥规划医院感染控制蓝图;有的成为行业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奋战在抗疫一线,2015年援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先遣组组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疾病预防控制科主任刘丁,被评为“全国抗击埃博拉出血热先进个人”;有的继承他的衣钵,成为医院感染控制培训教师,张浩军处长发起的“感控陇原行”培训,2年多培训了全省14个市州86个县2万余名医务人员……
经此大疫,吴安华教授对培养医院感染控制专业人才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更是深有感触。他奔走呼吁,建议国家从高等医学教育层面积极建立“应对重大传染性疾病的医学教育体系”,希望全体医疗行业从业者均成为感控专门人才……以为国培养院感人才为己任,育得“桃李”保国安的吴安华,一直在路上。